講座簡介
當孩子總是坐不住、拖延作業、忘東忘西,甚至在學校經常與老師、同學產生摩擦,家長是否曾懷疑:「我的孩子是不是 ADHD?」本講座將透過精神醫學專業知識,解析 ADHD 兒童與青少年的核心特質、診斷標準與行為表現,並探討醫院的心理注意力衡鑑如何幫助確診。此外,分享醫院與學校端的合作經驗,提供家長學校資源對接的實務建議。從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選擇,到家庭、學校的因應策略,幫助 ADHD 孩子在學習與人際關係上發揮優勢,更好地適應生活!
講座內容
破解 ADHD 迷思與診斷基礎
• ADHD 是什麼?—— ADHD 的臨床定義、診斷標準與核心症狀(注意力調節問題、過動、衝動)。
• ADHD 與一般調皮好動的差異?—— 以案例說明 ADHD 兒童的行為模式與神經生理學機制。
• 家長常見迷思破解(如「ADHD 只是管教問題」、「長大就會好」、「吃藥會上癮」等)。
醫院心理注意力衡鑑與診斷流程
• 醫院如何進行 ADHD 的診斷?—— ADHD 的臨床評估包含哪些工具與方式?
• 心理注意力衡鑑是什麼?—— 說明常見的標準化測驗,如注意力測驗(CPT)、韋氏智力測驗(WISC),如何幫助了解孩子的注意力表現與執行功能狀態。
• 衡鑑結果如何幫助個別化治療?—— 衡鑑結果如何影響治療決策,如是否需要藥物、行為治療或學校支持。
ADHD 孩子的日常挑戰與發展影響
• 學習表現:作業拖延、寫功課效率低、考試時難以維持專注力。
• 人際互動:易與同學發生衝突、不懂社交線索、說話衝動、不善於維持友誼。
• 情緒與行為管理:易怒、挫折耐受度低、難以延遲滿足、抗壓能力弱。
治療與教養策略
• 藥物治療 vs. 非藥物介入—— ADHD 的藥物選擇、常見副作用、何時需要藥物治療?
• 如何提升孩子的執行功能?—— 行為訓練、時間管理、組織能力訓練、環境調整。
• 有效的親職技巧:建立規律作息、獎勵與增強行為策略、降低親子衝突的方法。
醫院與學校端的合作經驗
• 醫療與教育的橋接:醫院如何協助學校支持 ADHD 孩子?
➤ 醫師如何與學校溝通,提供 ADHD 孩子所需的資源與課堂調整建議。
• 學校端可以提供的 ADHD 支持系統
➤ 特教資源班、彈性考試時間、課堂座位調整、注意力提升策略。
• 家長如何與學校合作?
➤ 如何向學校申請支持?如何有效與導師、輔導老師、特教老師溝通?
QA 與家長交流
開放家長提問,針對個別情境提供相關討論。
適合對象
• 家有 ADHD 孩子的家長——希望更了解孩子的行為特質、學習挑戰、人際互動問題,並尋求有效教養策略的父母。
• 懷疑孩子可能有 ADHD 的家長——想知道 ADHD 診斷標準、衡鑑方式及治療選擇的家長。
• 學前與學齡兒童的家長——想掌握 ADHD 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,及如何從小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父母。
• 國中、高中生家長——關心 ADHD 青少年在課業、情緒管理、人際關係上的影響,以及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成長變化。
• 關心 ADHD 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——班級內有 ADHD 學生,想學習有效的教學與行為管理策略的導師、輔導老師、特教老師。
• 對兒童發展與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與一般大眾——希望認識 ADHD 相關知識,學習如何與 ADHD 孩子互動的人。
• 關心親職教養、希望提升親子溝通技巧的家長——即使孩子未確診 ADHD,也希望學習更有效的親職策略,促進孩子的專注力與行為調控。
預期收穫
• 破解 ADHD 迷思——了解 ADHD 不是懶惰或不乖,而是大腦運作的不同,建立正確觀念。
• 學習 ADHD 診斷流程——認識醫院心理衡鑑,了解 ADHD 的診斷標準與醫療資源。
• 掌握 ADHD 孩子的行為與學習挑戰——理解 ADHD 如何影響專注力、時間管理、社交與情緒調控。
• 獲得有效的教養策略——學習如何與 ADHD 孩子溝通、提升生活自律,減少親子衝突。
• 了解 ADHD 的治療與支持資源——從藥物、行為治療到學校支持,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幫助方式。
• 學習與學校合作的方法——知道如何向老師、學校爭取 ADHD 孩子的合理調整與學習支持。
• 強化家長的心理調適能力——減少焦慮與挫折,學會更輕鬆有效地陪伴 ADHD 孩子成長。
參考影片
注意事項
1.本講座最低開課人數為25人。
2.活動前一天,將寄送行前通知至會員帳號的mail。
3.本活動Mood Deer保留最終解釋、修改與取消的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