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tn-menu-mobile
icon-x-m
Logo

最新消息

【活動紀錄】孩子雖然聰明但不專心, 我可以怎麼辦?

2023年11月23日,蔡岳融心理師發出靈魂拷問:你願意為孩子花時間嗎?首先要具體描述行為,例如「你很不乖,每天都賴床」,可以改說「鬧鐘響第二次以後,還沒有起床,就算賴床」,不帶個人批判,也不推測情緒,讓孩子清楚知道行為的界線。


其次,了解行為的前因、後果。賴床可能是因為前一晚太累,導致隔天上課中打瞌睡,影響學習,也被老師責備,最後孩子陷入低迷的情緒。行為的背後,不外乎趨樂或避苦:得到我想要的;避開我不想要的。


「結果與下次」是息息相關的,例如孩子自主做家事,家長給予肯定,並允許孩子玩手機半小時。久而久之,做家事就與「爸媽開心」、「我會得到獎勵」產生深度連結。但要注意不能過度獎勵,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效果。


「做」永遠比「說」重要。例如孩子總是不收拾玩具,你必須親自示範,並引導他完成,再稱讚他:「你可以做到,很棒!」同時也要暫時放下情緒,平靜告訴他:自己的玩具,要自己收拾。地上的積木,可能會害別人跌倒受傷。


我們無需責備孩子的欲望,因為適應與接受欲望,才是真正的課題。讓孩子的行為目標與目標更具有吸引力:將「讀書是為了考試拿高分」,替代為「成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」。只是,父母與老師想要從束縛中,給予孩子自由,卻忘了孩子本來就是自由的人。



2023.12.12 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