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門圓環上的綠燈亮起,穿透樹葉的冷空氣,落於行人的臉頰與肩膀。輕呼一口氣:「我在逃跑嗎?」2025年2月15日,心情鹿比再次與職游合作,由職涯諮詢師Wendy帶領「個人職涯關鍵字搜尋」交流工作坊。學員的眼神透露出相反的訊號:「如果我不曾報名。」
最難的習題是自我介紹,從英文名字起源開始,有人是老師取的;有人是諧音;有人訴說美國的故事;有人與性格做連結。不論是工程師、設計師或產品經理,明明不是社會新鮮人,世界仍像一片海,往內探索是靜止的,也是具有引力的,它無法與現實分割——因為「興趣」未必能作為職業,而「熱情」卻是源源不絕的動力。
根據心理學家John Holland編制的測驗,將職業選擇與人格特質的關係,區分為S助人者、A創造者、E影響者、I思考者、C組織者、R實踐者。多數的人,能夠脫口而出的職業,相當有限。在這樣稀缺的目標中,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,相當困難。現在,選出「很像我」、「有點像我」、「很不像我」的類別,初步認識自己的職業輪廓。
本次工作坊使用「職游旅人卡」,透過彼此抽換牌卡,讓自己手中的牌卡,變成全部都是有興趣的職業。在過程中,可以讀到卡面上的資訊:工作内容、對應學群、興趣代碼、知識、工作活動,讓困於舒適圈的自己,有機會拓展職業認知,甚至會發現自己理想的職業,跨越了不同的何倫碼——原來我不是只有一種可能!
在選擇職業牌卡時,暫時不考慮收入高低、能力是否可及、社會地位、家人期待等因素。出乎意料的,你驚覺自己的人格特質,和職業興趣有所落差:你喜歡繪圖,卻無法成為室內設計師;你怯於與人群接觸,但夢寐以求的職業竟是導遊;你細心照顧鹿角蕨,偶爾站在海岸線,與馬鞍藤相望,陷入思考園藝的商業模式。
接著寫下你喜歡的職業排序、何倫碼和喜歡的原因。並回饋「你的感受」、「你看到對方的感受」、「對方的人格特質、價值觀」、「對方的亮點,或另你印象深刻的事情」。經由學員彼此的交流,你能從中觀察每人的描述方向,乃至於談吐氣質,使「我」開放心窗,那些盲目與未知的縫隙,會滲入雨水,也會照進陽光,被笑容填滿。
雖然受制於時間,不能深入體驗更多的牌卡,然而,光是犧牲週末來參加工作坊,就值得給自己肯定。比起簡報裡的理論,與墜入二次元的未來所有細節,學員們成為彼此的導師、旅伴。在職業地圖上精準定位,互相交換斜槓的本領,是更珍貴的經驗。
在正職工作中建構支線,面對離職的決定,總能不急不徐。而不滿足於現況,是本於「工作內容」還是「人際關係」?在職游的類攝影師William按下快門後,東門圓環剩下專注的背影:「如果我不曾追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