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tn-menu-mobile
icon-x-m
Logo

最新消息

【活動紀錄】注意力不足不是懶惰或不乖:破解兒童、青少年ADHD迷思,理解孩子的真實世界

近年來,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的議題受到高度重視,但是「過動」不等於「不乖」,注意不足也不代表「懶惰」。2025年3月8日,臺北盆地飽含水氣,文湖線下思考著:孩子是容易緊張,還是害怕犯錯?張哲嘉醫師身穿米褐色外套,眼神充滿五線譜的符號與韻律,引導家長認識並破解兒童、青少年ADHD迷思。

 

講座從臺大醫學系的學生證起稿,補發六次,眨兩下眼睛,笑容內斂,再抖肩膀:「你確診ADHD了嗎?」不知道丟失幾把雨傘後,胸口竟流動著雨的溫暖。第一道重點:原則上學齡前判斷的重點在「過動」,而不是「注意力」,而ADHD的症狀通常在十二歲以前就要表現出來。



這些症狀,例如忘東忘記;常常分神;容易做錯事、說錯話;很難完成需要有組織性的任務;不願去做需要持續花心力的事情,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、學校、人際等兩種以上生活情境,可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的協助。


也有一些容易被誤解的地帶,好比不是完全「不能專心」,而是「調節」出了狀況,難以保持專注力;ADHD和調皮好動有所不同:可觀察孩子的「急」、「衝動」特質是否較明顯,有點像是煞車不好的感覺。你可能會發現,孩子可以組一下午的模型,卻無法讀繪本超過十分鐘,孩子從事有興趣的活動,反而可以長時間專注。


 

在教養「過猶不及」的問題上,張哲嘉醫師建議一開始可以輕微放水,並考量孩子的「個性特質」與「學校環境」,從中維持結構、建立規律。因為ADHD的孩子,對時間感較缺乏,可能不清楚行為、事件對未來的影響,或限制什麼時候來到。

 

家長必須把規則具體化,用多張紙條、卡片寫下來,貼在家中醒目的地方,給予有效的提醒。可善用時鐘或計時器,讓孩子看見「時間的流逝」。如果孩子天生喜歡挑戰困難的事物,可以協助他,將挑戰拆分成數項較小的任務,降低難度並提升自由度,使秩序融入於生活中。



精神科醫師診斷ADHD,需要不同場景的觀察,同時回顧十二歲或小學六年級以前,即出現相關表現。照顧者、親友與師長協助行為觀察,以及填寫SNAP-IV量表。同時和醫師討論每個「情境」很重要,可以事先記錄下來。此外,心理測驗或衡鑑,並非醫師心中「唯一且必要」的診斷標準,但可作為輔助。

 

身為ADHD兒童或青少年的家長,可以把握一些原則:行為介入時,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行為,因為大呼小叫,不能改變腦神經的生理問題;在不同時間,立場、態度都保持一致,即使環境改變,回應也不易轍。把自己當作第三者,與孩子的問題保持心理距離,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,進而接納孩子的障礙特質。

 

若以神經多樣性(Neurodiversity)的概念來看,ADHD或許應當被視為一種特質,而非障礙、缺陷。倘若社會能夠給予充足的資源、包容、理解與支持,讓ADHD的孩子適性發展,而不是試圖去「治療」他們,讓他們活成一種「典型」。我們僅是演繹劇本,而不是活在故事中——起比心繫穩定的結構,我更想保持坦率的心情。


2025.03.11 回上一頁